我身边的红色故事|曾祖父留下的“传家宝”

发稿时间: 2021-06-02 来源: 【 字体:

我的曾祖父

提到红色,我们会想到它是革命的颜色,象征光明、凝聚力量、引领未来。提到红色,我们也会想到它是好家风的颜色,指引我们扣好人生“第一粒扣子”,让我们在成长中站得更稳、行得更正,引导我们打好人生的底色。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家的红色故事,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曾祖父段维昌。

曾祖父段维昌画像

我家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,抗战期间,这片土地曾是革命根据地。曾祖父段维昌幼时家境贫寒,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谋生,靠租佃土地、牲畜,建家立业。农忙时,他早起晚归勤奋耕作,粮食连年增产,农闲时,他开油房、收卖皮毛,在这样的辛劳奋斗下,家境日渐富裕。摆脱贫困后,曾祖父时刻不忘穷人的饥苦,经常接济穷苦人,赠送钱物。 

 

一辆独轮车

曾祖父有辆钟爱的独轮车。1933年天旱欠收,不少农家难以糊口,在那个穷困的年代,乡亲们求借无门。临近年关,曾祖父便冒着隆冬大雪,用独轮小车推着自家节省下来的小麦,往返邻近村庄舍赠乡亲。对于村上几户患大骨病只能靠天吃饭的贫困农家,他将粮食、油盐、布匹装满独轮小车,上门救济,让大家都能过个温饱年。

村上有位老人染病卧床,家贫如洗,子女仅靠打短工维持生计,曾祖父对此十分怜悯,时常送粮油布匹,并无偿供给其子女笔墨费用,让孩子们可以上学读书,有更好的出路。因为曾祖父的乐善好施,镇上人皆称他为“段善人”。

抗战年间,曾祖父又推着他的独轮小车,给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运送粮食,捐赠针线,还积极号召村里的村民给八路军做布鞋,尽其所能的支援一线抗战。

 

心系民生福祉

曾祖父所在的村子是通往镇上的要道,过往行人众多。1942年,他为解决路人肩挑步行之苦,在路旁盖起一间小房,搭了凉棚,中午在此舍茶施水,让热天赶路的行人能够乘凉歇脚,有水解渴。到了寒冬天气,他又提供铺盖,每日烧热火炕,让赶路人御寒避风,投宿过夜。直到1945年,受到匪徒骚扰,被褥用具丢失,坚持了三年的义举才被迫停止。

1946年夏,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,在盘克一带大肆烧杀抢劫,焚毁了很多农家场院的麦摞,百姓们无籽下种。眼看就要春种,曾祖父心急如焚,想尽办法从外地购回5000多斤种子,通过政府无偿分送给各村贫困农家,解决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。

1948年,因村子地势低洼,频繁大雨后,周围洪水汇集导致水害殃及百姓。曾祖父找到村干部商量整修治理沟渠,并主动献出3亩6分土地用来修涝池打坝,又替村里支付施工经费百元,使村民们免受洪涝之忧。 

拥护革命 模范家属

1947年9月,宁县工委副书记万青山在执行任务后,遭遇匪徒,身负重伤,逃入山林。曾祖父得知后,冒着生命危险同好友一起,趁天黑找到了万青山同志,将其背到山洞后连夜抱来自家的被褥、毛毡和皮袄。因当时无法送医,万青山的伤口感染化脓,曾祖父就白天秘密前往深山寻找草药,夜间送水、送饭,治疗其伤处,在精心的护理下,万青山最终伤愈归队。

曾祖父一生虽未参军,但始终拥护革命,不忘共产党的恩情。在曾祖父的教导下,长子刚满18岁,就送去参加八路军。次子送去参加地方民兵组织,支援前线,保卫后方。三子17岁就投入到解放战争中。曾祖父身体力行教导子孙,要救弱扶贫、忠心向党、勤勉爱国。

1953年8月1日,宁县人民政府授予曾祖父模范军属锦旗,上面题词到:“模范的家庭养育了最可爱的人,他们站在保卫祖国、保卫和平的前列,有功于人民,这是无限伟大的荣誉”。

锦旗的题字 

曾祖父一生支持党的事业,勤劳朴实,无私奉献,多次维修乡村道路、建办学校、捐助百姓、支援革命战争,先后无偿捐献现金和实物达4万余元,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。时至今日,他的善举在家乡仍被广为传颂,也时刻激励着我的家庭,将优良的家风继承发扬,让它成为永不褪色的“传家宝”。

华北大区北京公司 吴洋萍

 

 

 

相关新闻: